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:明明在想话题A,结果不知不觉就想到了话题F。等回过神来,已经忘记了自己是怎么想过来的了。
在一天的时间里,我们会产生无数个念头,但不是所有念头都会被我们的意识捕捉到。它们大多只是短暂停留,或者匆匆经过,就像水滴落入大海一样。
然而,正是这些一个接一个的念头,推动着我们的情绪与决策。如果我们能够在当下将它们识别出来、连接起来,或许很多创伤与痛苦都可以找到答案。
今天和大家聊聊《书写自愈力》中的三种处理方法:觉察、发现、疗愈,让我们将念头像珍珠一样串起来,来一场内在的探索之旅。
拿起笔或打开电脑,随意写下脑海此刻出现的念头,无论写了什么都不要修改。这是书写疗愈的第一步,也是觉察念头的第一步。听起来好像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,没有经过理性筛选写下的文字,究竟有什么意义呢?有没有发现,在对待自己的念头时我们仍然习惯于用评判的态度。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,看看散文的写法就知道,文字中流露的潜意识内容越丰富,越发显得动人。更为重要的是,当我们自由书写时,我们几乎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与自己的内心坦诚相见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越自在,也就越信任自己、了解自己。其实自由书写,就像观呼吸、吃葡萄干一样,本质上都可以作为正念游戏,培养我们的觉察心。
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“情绪ABC理论”,认为引起C(行为后果)的并非A(激发事件),而是B(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)。在通常情况下,我们觉察不到自己的信念,会误以为外在发生的情境导致我们做出某种反应。比如,当你和某个熟人远远打招呼时,发现对方并没有回应你,你会不会据此认为对方没礼貌、轻慢自己?但事实可能是对方近视没看清。这个思维过程非常短,如果不用心觉察,可能留意不到这个念头,但它可能会困扰我们好久。通过串珍珠的方式,我们可以理清念头的前后因果关系,从而关注到事情本来的样子。
正念有一种“动中禅”的修行方式,强调对自己身体的觉知。最简单的例子是,僧人念经时通过不断转动手中的念珠,觉察手指的动态感。
运用到书写中,它包括两个步骤:放空,做简单、重复、有规律的事情。比如下班后将狗狗带到草坪上玩耍,看着它无拘无束的状态,放空头脑,让自己体会它的快乐。虽然处于动态的外部环境中,但我们的注意力是向内的。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,不加评判地享受这一切,便是一种很好的休息。在觉察过程中,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些重复出现的情绪、感受。准确捕捉并表达它们,需要我们有较强的情绪粒度。
“情绪粒度”指的是我们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,也包括两个方面:感受,表达。高情绪粒度的人不仅能更细致入微地感受自己的情绪,还能用相对准确的词汇将其表达出来。比如,“感觉委屈”就比“感觉难受”更加敏锐,“我因为你不理我感觉不开心”也比“我的心情不好”更加具体。很多时候,我们并不是刻意隐藏情绪,而是情绪粒度不够高。如果任由这些情绪模糊不清,那么它们就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反复出来作祟。特别喜欢书中对情绪的比喻:每一种情绪都是一个信使,都有其正面意义。为自己当下的情绪命名,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。看见不一样的情绪,也就是看见不一样的自己,接纳自己的多面性。
许多人学习正念是为了减压、放松,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人焦虑的大环境中,正念就像夏日里的一股清风,让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。
不过,正念中获得的平静与其他活动的区别是,正念是一种深度清醒的选择,它不回避我们内在出现的任何感受。加速体验动力学疗法中有一个变化三角模型,分别是核心情绪、抑制性情绪和防御。疗愈的关键正在于找出核心情绪。还记得刚刚那个和熟人打招呼被忽视的例子吗?让我们来看看这里面都有哪些情绪。为了避免尴尬,你可能会低头、收回目光接触、含胸,这是我们的保护机制在起作用,帮助我们进行自我防御。与之伴随的可能是羞耻感或焦虑感,这是我们大脑中产生的抑制性情绪。而这种羞耻、焦虑背后,则可能是厌恶、恐惧或者愤怒等核心情绪。其实,当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核心情绪后,就已经开始疗愈了。仅仅是点出我们此刻的感觉,就能让我们好受很多,这也是为什么心理治疗师的“看见”会有那么强大的力量。
在书中,作者将正念与书写结合,带领我们开启了一场关于重建自我、展开对话的疗愈之旅。每一次孩童记忆通道的打开,每一次书写,都是一次身体扫描,进入更深层的内在。让我们在正念书写中,把念头串成珍珠,收获更加安宁平和的人生。
<END>